——基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评估
作者介绍:
陈博文,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资源与环境、数字经济。
杨福霞,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农业技术经济。
摘要:依托特色资源激发乡村产业的发展活力是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本文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基于县域层面的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PSM-DID方法系统评估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的实施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当地县域经济的增长。这一效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政府通过强化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财政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其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公共投资对私人工商资本的诱发效应,推动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县域的经济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的实施能辐射带动周围240千米内县域经济的增长;该政策实施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粮食主产区、财政压力小以及营商环境好的县域更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本文研究不仅为客观评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还对未来中国如何制定特色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特色农业 县域经济增长 PSM-DID 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中图分类号:F323.2;F061.3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价值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联结点,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同质化特征明显等突出问题,县域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这不仅会制约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还将延缓乡村振兴的最终实现。因此,如何提高县域产业发展活力,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增长成为政策者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幅员辽阔、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加之悠久的农耕文明,各地域蕴含丰富的特色鲜明、替代性弱的农业资源。科学开发这些特色资源,发展壮大特色农业产业是应对县域产业活力不足的关键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指出,要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特色农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为促进特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13-2020年)》、“一村一品”、“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然而上述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如何鲜有研究涉及。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定性讨论特色农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对其经验证据进行定量分析。少量文献基于发达国家数据对特色农业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实证探讨,但其结论对中国特色农业发展具体实践的指导作用有限,特别是对政府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关注严重不足。为此,本文实证评估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对其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精准识别。本文研究不仅为客观评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经验证据,还对未来中国如何制定特色农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借鉴。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一) 主要内容
基于2014-2021年县域面板数据,本文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一区位导向性政策的实施为契机,分析了该政策实施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政府赋能-企业经营-产业集聚推动”三个维度探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路径。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该政策实施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同粮食产区、不同财政压力县域以及不同营商环境地区中的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此外,本研究还讨论了该政策实施对当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二) 边际贡献
首先,与现有研究特色农产品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定性讨论不同,本文运用科学的计量方法评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实施对当地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这不仅能够定量评估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实施的实际效果,还为进一步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其次,与现有研究从就业、人口集聚等视角探究地理标志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这一区位导向性政策,从其依照政府支持、企业经营的基本原则出发,以政府支持和企业等工商资本流入为切入点,从“政府赋能-企业经营-产业集聚推动”三个维度探究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实施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路径。
最后,与现有在城市层面分析地理标志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不同,本文采用县域层面的面板数据,样本容量的扩充可以有效克服估计偏差问题。同时,采用双重差分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实施的内生性造成的干扰。而且,本文还考虑了多时点DID模型存在的处理效应异质性问题,能进一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第一,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实施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从动态趋势看,政策效应在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实施两年后有明显的放缓趋势。第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实施仅对周围240千米内县域的经济增长具有溢出效应且该政策实施对县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在粮食主产区、财政压力小以及营商环境好的县域表现得更明显。第三,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具有改善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潜力。
(二) 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本研究表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实施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因此,地方政府可将行政资源投入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通过立足市场的产业政策定位、专业化的组织推动、市场环境的优化建设等方式,有效赋能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的增长活力。与此同时,可围绕一批有特色、有潜力的优势产业,适当扩大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建设范围,深度挖掘特色产品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第二,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提升县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从乡村特色农业的产业基础、资源优势等条件出发,立足市场,突出特色,培育重要支柱产业。要以特色产业为“牛鼻子”,主动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乡村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头人培育“头雁”计划。要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康养等多元化产业,推动乡村三次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让更多农民分享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收益,进而带动县域农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擦亮县域特色农业发展的绿色底色。特色农业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少边区,特色农业的形成离不开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然而,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弱,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因此,地方政府在推动特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当地独特生态环境的保护,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合理有序开发特色资源。要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开发、利用的绿色扶持政策,加大对绿色生产技术、绿色产业、绿色项目的扶持力度,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四、研究、写作、投稿、修改过程和心得体会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绿色、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变化。特色农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发展,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能够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户增收,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促进我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党和国家先后制定了多项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些政策具体的实施效果如何缺乏基于实证数据的评估,尤其是鲜有文献讨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选题由此而生。
本文在向《中国农村经济》投稿后,经历了多轮外审环节,多位外审专家以极其专业的学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围绕论文题目与研究内容的契合度、理论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实证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论证过程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诊断与严格把关,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并给出了可行的优化路径。为全面有效回复外审专家的宝贵意见与建议,作者团队进行了认真严谨的修改。修改过程加深了作者团队对于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政策的认识和对于实证研究的体会。经过多轮修改和打磨,论文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在此,本文作者团队特向审稿专家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校对定稿过程中,编辑部老师一遍遍对文章表达的准确性、用词的规范性,标题符号的准确性等诸多细节方面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这为论文质量提供了进一步保障,在此特向编辑老师的严谨敬业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