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交往的旋律 共同创造的华章 - 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
2024年第18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新疆与中原历史上的交流丰富多彩,这些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交融,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丰富绚烂、大气恢弘。
早在先秦时期,新疆地区就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尚书》《山海经》《穆天子传》《竹书纪年》等大量有关西域人文、地理、物产等方面的记载和传说流传至今,乌鲁木齐南山阿拉沟等地墓葬出土的中原地区输入的漆器、丝绸以及铜镜等物品,不仅是中原与新疆保持密切联系的见证,也体现了两地文化的初步交融。
阿拉沟墓地出土的凤鸟纹刺绣残片。资料图片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新疆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枢纽,极大地促进了新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此后,历代中央政权均在新疆设立军政管理机构,如西域长史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这些措施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与治理,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文化繁荣。
汉代以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礼仪制度、书籍、音乐舞蹈等在新疆广泛传播。同时,新疆地区流行的龟兹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也对中原音乐产生了重大影响。龟兹音乐“五旦七调”理论传入中原,后被隋唐燕乐二十八调所吸收,体现了中原与新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文化的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公元327年,前凉在高昌设置高昌郡,下辖田地等县,这是中原的郡县制度首次在新疆地区出现,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治理新疆地区的新模式。宗教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一步加深了新疆与中原的文化联系。龟兹高僧鸠摩罗什被后凉吕光的军队带到凉州,多年后又来到长安,他翻译并阐释了近400卷佛教典籍,首次把印度佛学按本来面目介绍到中原,对中国佛学的繁荣以及隋唐佛教诸宗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是我国各民族高度融合的一个时期,新疆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彰显了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大量边塞诗以新疆风物为意象,天山、楼兰、大漠、长河、烽火、狼烟、葡萄、马、羌笛、胡雁、鹰、夕阳、长城等构成了边塞诗鲜明的意象和符号。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形象地描写了新疆深秋之际狂风怒吼、飞雪飘舞的壮丽景色。
尽管唐亡以后我国经历了短暂的割据动荡时代,新疆地区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仍然深度交融,在充分吸收中原地区文化滋养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光彩。西辽统治时期,各民族交往频繁,其典章制度多依从中原,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高昌回鹘宗教深受中原影响,经常以僧为使赴中原朝贡,出现了大量译自汉文佛经的回鹘文经卷,佛教壁画艺术也带有明显的中原宗教艺术与多元文化痕迹。新疆地区乐舞继续东传,紧身窄袖、长裤皮靴的艺术风格,也深受中原地区人们的喜爱。
清代,新疆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达到新的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满、回、锡伯、索伦等迁入天山南北的诸民族,以及清朝后期迁入新疆地区定居的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吸收、融合发展,不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极大丰富了本民族文化,而且成为清代新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清政府在新疆实行满、汉、维文通用的政策,不少民族的语言中出现了汉维、汉哈、汉蒙等语言合璧的现象,这加速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在中原地区流行的歌舞、杂技、戏曲、节日、祭祀、庙会、社火等各种民间文化进入新疆地区。每逢庙会,除了搭台演戏,还有河北梆子、秦腔、花鼓戏、眉户剧等,还有变戏法、耍中幡、少数民族的赛马等活动轮番上演,引来各族民众驻足观赏。
剪纸和年画等民间艺术也从中原进入新疆地区,被各族民众所喜爱。各民族剪纸中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主题和风格,剪纸图案中不但使用汉族民众喜爱的牡丹花、荷花、梅花等纹样,也经常使用巴旦木花、石榴花等少数民族喜爱的图案。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民族多以剪纸图案来装饰建筑、服饰、毡毯、刺绣等。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因其多有丰收、喜庆、平安等寓意,在新疆地区也开始流行,张贴年画不仅成为汉族民众过春节的习俗,也成为满族、锡伯族等民众的时尚。
1884年新疆建省,实现了与祖国内地行政制度的完全统一,给新疆文化的提升带来了新的契机,各民族文化从国家统一中获得新的力量,在中华文化潮流中重获新生。光绪年间,甘肃民间艺人夏三通组织敦煌曲子戏进入新疆演出,很快就被新疆汉族、回族、锡伯族等群众所喜爱,并普及开来,中原传统的戏曲乐舞对维吾尔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回俗无戏而有曲……又有半回半汉之曲”,其唱词常常上半句为维吾尔语,下半句则为汉语,一翻一译,汉维合璧。哈密地区的维吾尔族编有《拉骆驼》一曲,唱词则全部是汉语。起源于吐鲁番盆地的“纳孜尔库姆”是维吾尔族别具一格的民间乐舞,它吸收了汉族鼓点的节奏和跨腿跳转技巧,融合了蒙古族的抖肩等,还模拟劳动中的动作,富有生活气息。
新疆地区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历史上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和中介,历来就是多元文化荟萃、多种文化并存,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各民族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既推动了新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新疆各民族文化始终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之中,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进步,也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的辉煌篇章。
(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 李国健 / 文)